注册  找回密码

天才为什么没有“成功”

2012-2-23 16:18| 发布者: 辰辰| 查看: 5170| 评论: 0|原作者: 施建农

摘要: 施建农 少年班虽然没有为我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见得象当初创办时希望的那样,真正“多”“快”“好”“省”地让所有进入少年班的人都取得人们期望的成功,但科大在少年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方面确实为我国的 ...
引子

        前两天在香港参加了一个题为“创造力与天才教育”国际会议,并应邀做了一次大会发言。刚从香港回来,就接到《环球时报》张建先生的邀请,希望就“天才为什么没有成功”这一话题发表些看法。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超常教育如果从1978年在中国科大创立少年班开始算起,已经有25年了。在这四分之一个世纪中,超常教育的情况怎样?当年的所谓“少年天才”们究竟在超常教育中得到了什么?超常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如何来客观地评价我国的超常教育?我想借贵刊一角,在此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由于目前一些用词不太统一,有人用“天才”,有人用“神童”,国内的学术界用“超常”比较多,而在台湾香港等地则用“资优”。不过,不管用什么词,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比较好,学业表现非常优秀的儿童或学生。因此,我在这里就不做专门的区分,“天才”或“超常”互用。

引子

       尽管,“神童”或“天才”现象早在古代就引起了各国社会的重视。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很早就有关于“神童”或“天才”的记载和论述。但是,对“神童”或“天才”现象做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却只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事。在中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对“神童”现象做过研究,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很多研究还没来得及开展就因战乱或时局动荡而不得不终止。解放后的29年间在中国大陆也因政治原因而无人问津“天才”话题,直到1978年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在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领导的带领下,在中国科大创立了一个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少年班”。与此同时,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以查子秀研究员为领导的“超常儿童研究课题组”。无论是“少年班”还是“超常研究组”在中国的教育史和心理学研究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关于天才儿童的成才问题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超常教育的问题却也随之而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父母必读 ( 京ICP备06011946号-1 京ICP证100913号 )  

GMT+8, 2024-4-24 23:08 , Processed in 0.02366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