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越不用脑”,越有创造力?

2012-12-13 16:43| 发布者: 阳光灿烂| 查看: 5714| 评论: 1|来自: 父母必读

摘要: “多动脑,多创造!”在社会潮流的驱使下,潜能开发、参加各种兴趣班、购买N多的游戏教材……我们下定决心将宝贝的潜能和创造力“发扬光大”。但是,在2006年末中日脑科学高峰论坛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罗劲的报 ...

  “多动脑,多创造!”在社会潮流的驱使下,潜能开发、参加各种兴趣班、购买N多的游戏教材……我们下定决心将宝贝的潜能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但是,在2006年末中日脑科学高峰论坛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罗劲的报告——《“越不用脑”,越有创造力》,对上面那个已得到高度认同的说法产生了一定的震荡和颠覆!

 

  我们是否犯了善意的错误?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父母如何把握“作为”和“无为”?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从自己的心底产生创造的意愿并从中得到快乐?

 

  ……

 

  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走访了包括罗劲在内的多位专家。

 

  深度访谈:

 

  罗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心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

 

  “让曾经脑损伤的人做顿悟的难题,他们比正常人的效率要高。原因在于他们的常规思维被抑制了,他们的思想也就更自由了!”

 

  1个概念

 

  《父母必读》:您对创造性思维中的“顿悟”非常有研究,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罗劲:顿悟是一种突发式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灵机一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它能搬动巨大的木头,却移不动一枚小小的铁钉。这是什么?你可能首先会想到起重机之类的东西,但我们的答案是“河流”。在找到“河流”这一答案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需要打破思维的僵局,实现一种顿悟。我们的研究,就是用谜语或者脑筋急转弯作为实验材料,采用脑成像技术,记录人们在顿悟的一瞬间大脑的活动状况。

 

  2个阶段

 

  《父母必读》:“少用脑,多创造”这种说法似乎非常具有颠覆性意义。但说实话,也很容易造成误解。您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少用脑”的含义?

 

  罗劲:实际上,我们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主要关注在顿悟过程中那些兴奋的区域,这说明这些区域参与到顿悟的过程中来了。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多动脑,多创造”。

 

  不过,从2005年以来,我们发现,在顿悟的一瞬间,有些关键脑区不但没有活动,反而是处在抑制状态的。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创造力活动可能存在的一个新的原则:少动脑,多创造。当然,这里所说的少动脑,指的是负责常规思维的那部分脑区。因为如果这部分脑区持续活动,我们的思维就会沿着一个常规的模式进行下去,非常规脑区的活动就会处于一种不太活跃的状态。

 

  一位意大利学者作了一项实验:让脑损伤患者,尤其是额叶损伤的患者做顿悟的难题,结果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效率竟然比正常人还要高。为什么呢?因为额叶主要负责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和常规思维。这部分思维不工作了以后,人的思想反而更自由,也更能够想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来。

 

  再比如在拆字实验中,要把“四”字拆出一竖,成为一个“匹”字,人的枕叶(负责知觉的区域)是要被抑制的。为什么要抑制呢?因为人们把“四”看成“四”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被压制住以后,他才能够想到新的可能性。

 

  由此,我认为在大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不一定只有加法,而可能存在减法的原则在有些情况下,少动脑才能多创造。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妈妈是老妖 2013-11-13 00:36
我没给孩子报早教班!

查看全部评论(1)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手机版|父母必读 ( 京ICP备06011946号-1 京ICP证100913号 )  

GMT+8, 2024-4-24 21:39 , Processed in 0.02297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