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建立积极的儿童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3-10-16 15:35| 发布者: 辰辰| 查看: 5621| 评论: 0

摘要: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有一个根本的心理需求,这个心理需求就是被接纳,被认可、被爱

  我们今天关注的是孩子的内在动力,其实孩子这种内在动力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这是一个伟大的生物学设计。比如说从远古时代开始,出生的婴儿其实成活率是很低的,那么什么样的婴儿能获得成活的,那么他就是比较热情的,比较活跃的,比较勇于探索的,比较愿意跟别人互动的,充满喜悦感,这样他能获得更好的照顾,也能获得更多的互动,那么可以说这种内在动力是上帝给人类预装的一个程序,但是因为我们不恰当的养育和教育方式,一不小心就把这个程序卸载掉了。那我们自己肯定不会比上帝更聪明,所以你就会发现,一般你把孩子的天然内在动力破坏掉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消极、退缩、逃避。这个时候家长就是觉得很头疼。那么我们今天就探讨怎么把这个孩子的内在动力怎么留住,并且让它发扬光大。


  我们今天分三点来讲,第一点就是积极的儿童观。


  其实说到儿童观,以前我真没有觉得儿童观这么重要。我觉得儿童观就是对孩子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你心里想什么关系呢,你又不说出来。但是我这几年做咨询越来越发现这个儿童观真的是太重要了,然后我也开始回头去审视我自己的儿童观。因为我小时候是带着很多孩子长大的,是我们家族的一个孩子王吧。这个时候我就会有很多孩子在一起玩儿,五六个、七八个是很平常的,有的时候是十多个孩子一起玩儿。然后大家玩儿得很开心,也玩儿得很愉快,到了我十多岁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所有的长辈都公认说我是会带孩子的,甚至有的时候,大家搞不定的时候,我都能搞的定。比如说,有一次我叔叔家的这个孩子不做作业,你要威胁、打他或者真的打了他,他才肯做作业。我就特别爱管闲事,我说做个作业至于嘛,然后把他叫到我们家来了,我一天就搞定了嘛。其实就是前前后后跟他交流一个多小时,然后他整个就不一样了,每天按步就班地把作业做完了。我们家里是公认这一点,有的时候他们也问我说为什么呢?其实我也说不出来,我当时就是一个典型的经验主义者,我就是跟这么多孩子一起玩儿磨炼出来的一种无意识的经验,你要问我,我就说,你就用这个眼神、表情、语气、状态跟他沟通,他就特别愿意接受,但你问我道理,我就说不出来了,后来我就很荣幸的读了北师大的教育学院,后来又做这个工作,后来我又一直看心理学的书,看着看着,我就回头不断地去解释我童年的经历和经验为什么是这样的?然后我重新梳理了一下我自己的儿童观。说起这个儿童观,这个要追溯的很早,我记得我当时四周岁,我们那个时候,家里面没有电视的,所以整个村子的孩子都在一个空场上玩儿,几十个孩子玩一个游戏的时候特别快乐,喊声震天。小孩的那种体验就是你觉得空气当中都弥漫着快乐的因素,觉得太喜欢了,我就悄悄地溜进去了,但是我刚融入到这个里面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孩站出来,其实要是按辈分说是我的小叔叔,但是他只是比我大两岁,他就把我给轰出来了,我觉得很难过,但是还不死心,我就在旁边看,看着看着,我看他不注意我了,我再偷偷溜进去,我一溜进去的时候,他真的是火眼金睛,一转身就发现了,然后他第二次态度特别恶劣,然后就把轰出来,然后说的话,特别难听,当时我特别特别伤心,我记得我在当时的小矮墙站了老半天,最后看了一下,实在是没有机会跟他们玩儿了,然后就特别伤心地回去了。回家之后我就想不明白啊,我就是想跟你们玩儿吧,你为什么要把我们轰出来呢,你为什么要这个态度我呢,而且你是我的小叔叔啊,我想了两三天没有想明白,但是我现在想明白了,其实我那个小叔叔之所以那样对我,是因为他们家里人也是那样对待他的,我当年没想明白这一点,但是我的思路就在这拐了一个弯,我说我好难过,以后要是我长大了,有更小的孩子来找我玩儿,我肯定不会嫌他烦,我一定要好好对他,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让他这么难过,而且你从自己的揣摩自己内心的状态,你的这个策略在这里就分层了。我在设想我是我小叔叔的这个位置的时候,第一我可以保护他,第二我要盯住他,他说你要小心,不要让大的孩子把你撞倒,还有一种就是不能让他作为组员玩儿,你可以让他在旁边跟着跑,其实小孩子让他在旁边跑他已经很开心了,那实在没办法,就很温和的劝说他离场,其实完全可以有这么多策略的。但是我小叔叔不懂啊,当时他用了最极端的策略,把我给轰出去了,这个就是当时种在内心的一颗种子。比较幸运的是,因为我是家族最大的一个孩子,你看我小叔叔才大我两岁,然后后面我们家的,包括我叔叔家的孩子,陆陆续续的就出生了,然后我们这个队伍越来越庞大。因为我自己有这样一种态度,有这样一种观念在心里面,所以在这些小孩子,我对他们的时候态度很友好的对他们,小孩是最懂得投桃报李的,所以大家相处得就很顺畅,现在想起来也都是一些美好的回忆。但是有的时候家长或长辈会说,烦死了,你们七八个,十来个孩子都吵死了,就问我说,你都不烦吗?因为到了假期的时候,我是全天候带他们,比那个八个小时工做的时候还长,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七八个孩子天天在一起玩儿。后来我说不会啊,小孩子多可爱啊,他们说好烦啊,听着你们都吵死了,你们那边玩儿去,我多少年都不理解,为什么对待同样的一群孩子,怎么看他们怎么可爱,虽然也有七七八八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即便有这种事情,我也觉得他们很可爱,你为什么觉得他很烦呢,然后多少年我们不理解。当然反过来,我这样对待这些小孩的时候,这些小孩跟对待别人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个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特别困惑,当然我不是自我陶醉说,你看小孩对我好吧。我就是想知道这个中间的原因是什么,我真的想了很多年。这几年看的书多了,慢慢的把它解开了。


  其实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有一个根本的心理需求,这个心理需求就是被接纳,被认可、被爱,我是因为小的时候一件不开心的事情,有这种被拒绝的经历,所以我是懵懵懂懂的形成的这种相对比较纯粹,比较积极的儿童观。我这样对待他,反过来小孩也在不断的塑造和强化我这种儿童观,你对他好一点,他就对你好一点。最后双方像比赛一样,互相比谁对谁好,那这个群体就会很开心,所以呢,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如果有人跟我说我最讨厌小孩,烦人、事多、爱哭,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提醒别人,请你千万不要这么想,如果你这么想的话,你不但很难跟这种很陌生的小孩打交道,你也很难教育好自己的家的孩子。我这么说是不是危言耸听呢?其实还真不是。比如说我们来假设一下,我们自己带着一个“小孩很讨厌”这个念头去跟小孩打交道的时候,这样我们在内心就会首先竖起一道防御的围墙,虽然你没有说出来,但你的意思就是说,离我远点,烦你,别招我,但是小孩是谁啊,小孩是天生的直觉高手,所以他那一瞬间能够感受到你的这种敌对态度,而且小孩是一个弱势的地位,所以他会竖起一个更高的防御围墙来防御你,你看这个防御的墙都竖起来,然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开始了,这时候这个小孩会很难沟通,“去,帮我把垃圾丢了”,他说“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实你说让他丢个垃圾会累死他?还真不会,但是他就是用这种态度来回应你。这个小孩不单是天生的直觉高手,其实他也是一个直觉的会计,就是你以前对我不好的地方,我没有机会发作的或者是说,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的,我在日后一定会还给你。所以有一些家长说,我们家小孩就不听话,怎么说他都不听,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的话,你一定要回家去翻一下你们家的态度帐本,你是不是在过去的时候在一些很细节,很微妙的地方,没有注意到孩子的体验,当时孩子可能不高兴,他也没哭,他也没闹,但是他不舒服他总要还给你的。我们现在反过来说,如果你是对小孩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怎么样呢,我对这个就很好奇,所以我就会去观察那些持有积极儿童观的人,这种人通常都很有孩子缘。你看我们生活当中老有这样的人。所以我一遇到,我就不放过他,我就一定要好好观察他,你就发现你看他接触一个陌生孩子的时候,在接触的那一瞬间,他的表情、语气、态度都会一起传达一种积极的信息,就是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你太可爱了,我想陪你玩儿,这种态度一出来,传递给孩子,小孩的话,他直觉特别好,所以你会发现其实很小的孩子,他在那眨巴眨巴看着你,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的时间,他在心里就做出判断来了,它的判断基本上很简单,就两类,对我好的,对我不好的,有威胁的或者没有威胁的。如果在这个时间,他把你划归为好人的这一类,是我喜欢的这一类,那恭喜你,你就过关了,孩子内心的这一扇门就向你打开了。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内心能向你打开,那是他对你最高的礼遇。


  我们刚才说的这种积极的或消极的是对别人的孩子,那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我们就这样一次一次互动的累加。我们设想一下,比如说如果你是持有这种消极儿童观的人,那这样双方的防御的墙就会越来越高,这道墙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特别影响沟通,渐渐的你就会发现,我的话孩子不听,然后孩子心里的话也不跟我讲,到了这种情况下以后,双方的关系就很微妙了。你有时候为了作业,为了一个很小的生活小事,都会吵得一塌糊涂,然后双方都很不愉快,最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当然了其实这个消极的亲子关系最大的危害还不是相处的不愉快,而是你改变了孩子内在力量的使用方向。比如说如果亲子关系紧张的话,那么孩子他会调转枪口,把全部的火力都针对父母,所以这个时候他其实是没有精力发展自己的。比如说这就很像两国的关系紧张,如果两国关系紧张,都在边境上,陈兵百万互相搞军事竞赛,那你肯定没有精力发展国内的发展,小孩子也一样,他处在这种状态下,你去观察这个小孩子你会发现这种小孩他的状态就是紧张的,而且那个肢体语言是很僵硬的,并且对别人都是敌对的态度,如果这种亲子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状态的话,他就会拿自己的前程来跟父母对赌。我就通过自毁的方式来向你示威,比如说你想让我好好学习,我偏不,我气死你,当然他要真的这样的话,会把父母气得半死,但是他也把自己的前程给毁了。因为我咨询了一些高年级的孩子还真的就是这样,我就不去上学了,我把你们赶出家里,就我自己闷在家里,我不管那么多,我就是不喜欢你,就是不让你高兴,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真的有这种情况。


  但是,你看如果是积极的儿童观会怎么样呢?比如说你对小孩好,他也对你好,渐渐的大家都相处得很融洽,很愉快,这个时候你扮演的角色是孩子的朋友,是他的支持者。那么家庭就变成了孩子的一个安全的大后方,这时候小孩子自己的状态也是很放松、很愉悦、很开放的,这样的小孩就很随和,就容易打交道,你跟他相处得时候会觉得还有弹性。这个时候他的内在动力肯定是向外扩展。比如说他的好奇心特别强,他可能有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他哪怕见到一个蚂蚁他对会想,这个蚂蚁是怎么建筑巢穴的,他们这个小不点是怎么沟通的,他们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他沿着这个思路自然而然的就往前走,他可能寻找这方面的资料来了解,渐渐的就过渡到学习上去了,而且这种学习是一种很愉快的学习,而且也是为了自己的学习,这也是一种非常享受的状态。


  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国的家长是特别爱学习的一代,而且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恐怕最终能改变中国教育的就是中国的家长,所以我一直觉得多少年之后,我们回头看今天,可能我们在无意识的开启了一个教育变革。但在这个起点的地方,其实就存在一种很特别的现象,有很多家长都是认同的是积极的儿童观,但是他实际持有的是消极的儿童观,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儿童观是脱胎于上一代,我们上一代的父母有的时候还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在这个过渡上需要我们学习,需要我们成长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的儿童观是消极的,那么我们怎么办?当然是有一些办法的,所以第一个办法就是要觉察,我们要能觉察到我们心里这种念头。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评判孩子,可能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儿童观在潜移默化的,甚至在你的潜意识里发挥作用。那么,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们随时随地对孩子的评判,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是要给这些念头,第一我们要觉察到它的存在,第二我们要给这些念头加一个审核,我们这个念头合不合理,我们看问题有没有偏颇,有没有把这个问题扩大化,如果在这个地方我们来给它来一个澄清和置换,这样的话,那我们这个儿童观就会逐渐的积极起来。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有的家长跟我说,我觉得我们家的孩子不如同龄人。类似于这种评判和这种感觉,我在咨询当中十次可能出现七八次都不只,我一旦遇到这个评断,我就跟那个猫抓老鼠一样,抓住就不放,我一定给他澄清,我说好,你说你们家不如同龄人,你们家在哪方面不如同龄人,你说的这个同龄人,是只的哪一部分同龄人,你是做了调查问卷了,还是你们邻居大宝,然后你同事二宝,还有你们家亲戚三宝,你可能是在跟你周围几个在做比较,还有一个你觉得他不如他,他不如到什么程度,那另外你们孩子有没有长于其他孩子的,我们只有这样比较全面看待这个孩子才客观、才合理。最后你问来问去,他得出这个判断的理由很简单,他就是觉得他们家孩子算术题正确率没有别人高,我说就这么点事,你至于给他扣个这么大的帽子吗?如果你觉得算术题的正确率不高,首先你要看一下,别人的正确率是多少,我们家孩子正确率是多少,然后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他的正确率,如果你这样一找原因的话,其实策略就出来了,比如说他有时候粗心?书写?还有训练不够?其实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但是,你如果说我们孩子不如别的孩子,你这样来问我,我真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这是第一点,我们一定要把我们这种观念,这种对孩子的评断,要把它意识到,并且要把它加以区分,有一些地方我们是需要把它置换掉的。比如说,有一个家长跟我说,我们家孩子爱花钱,她一找我要钱我就生气,这个小孩是一个小学的女孩子。我说这很简单吧,你如果怕她花钱多,钱在你手里,你可以给,也可以不给。她说我就是很生气,那我比较关注她为什么生气,我就慢慢了解,最后发现这个最后是有念头的,这个念头就是说这个孩子爱花钱不知道体谅父母,不知道父母赚钱有多辛苦,我说天啊,你如果这样想的话,这已经不是花钱的问题,是她爱不爱你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话,她每次跟你要一次钱,你都在你自己这个逻辑上面受到伤害,觉得自己又不被爱了,其实她说的这个问题很简单,根本不用上升到这么一个高的高度。说到底是一个消费边界的问题,你觉得合理的钱你就给她,你如果觉得不合理的钱,你就不给她,久而久之她就形成了这个消费边界,这跟爱不爱她没有关系。


  说到这,我就觉得其实我们这个消极儿童观最顽固的一个表现就是给小孩贴标签。其实贴标签这种方式是对孩子特别粗线条的一个判断,比如说我们平常说这个孩子粗心、胆小、自私、拖拉。你看这些词当中的任何一个词都像一个筐一样,只要沾边的行为,你都可以把他装进去,其实孩子的行为,比如说胆小,他每一次胆小都有不同的原因和状态,就像树叶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其实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胆小,我们一旦遇到小孩胆小,我们要去了解,去理解她,然后去陪伴他,度过这个让他害怕的事情。当你陪伴他的时候,他就在这件事情当中既获得了一个情感上的滋养,同时他也获得了一种支持和能力方面的增长,那么他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不害怕了。但是我们一旦给他们贴一个标签说他就这样,他就胆小,然后你就把他丢到困境里面了,然后这一次他经历了,他只经历了一个挫败感,然后他很恐惧,他在这一次里面没有获得成长,下一次你还说他就胆小,你又把丢到这个困境里面,久而久之他一直解决不了他害怕的事情,他还真就变成胆小了,所以我们遇到这种事情,我们真正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第一点。

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Archiver|手机版|父母必读 ( 京ICP备06011946号-1 京ICP证100913号 )  

GMT+8, 2024-4-20 21:19 , Processed in 0.02217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