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孩子眼中的对与错——儿童的道德发展

2011-5-4 17:49| 发布者: 辰辰| 查看: 1445| 评论: 0|来自: 《父母必读》2011年第5期

摘要: 对于孩子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道德的理解遵守着怎样的普遍规律呢?孩子的道德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在不同的年龄段里,家长可以做点什么,帮助孩子理解对与错呢? ... ...

◎文/何子静(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
   穆岩(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

       在人生旅途中,孩子们不仅仅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被社会认可的有用之才。心理学家发现,孩子们在不同年龄段对道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于孩子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道德的理解遵守着怎样的普遍规律呢?孩子的道德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在不同的年龄段里,家长可以做点什么,帮助孩子理解对与错呢?

0-3岁

年龄虽小,也有道德偏好

小婴儿刚刚降临人间的时候,天真无邪,懵懂而纯真。他们在努力地发展着语言、记忆等各种我们认为日常的能力。道德,这么深奥的东西,他们又懂得多少呢?令人惊讶的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通过一系列不涉及语言的测试拓展了婴儿心理学的崭新领域。结果发现,从婴儿期开始,孩子们就已经表现出对人际社会交往和道德规则的预期!这不同于历史上哲学家们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而是在客观实验中,让婴儿观看精心设计的图片或是关于某个人际情景的“小话剧”,通过考察婴儿视线方向、观看时间长短等指标来判断他们的偏好。

比如说,3个月大的孩子,就已经能区分那些帮助过他人或者阻碍过他人的人啦!而且孩子们不仅自己会更倾心那些助人者,也预期别人会有和自己一样的选择。宝贝们真是神奇!这些基本的社会预期和偏好不仅能够帮助婴儿理解他们日常观察到的人际互动,而且随着孩子们与其他人的交往日益增多,这些预期和偏好也能够帮助他们去预测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结果。

父母:试试这样做

1. 耐心与关爱虽然3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用语言交流,但是可别以为孩子还小就什么都不懂哦。他们只要睁着那双大眼睛,就会随时观察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所以说,以身作则永远都是家庭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法宝。因为平时的观察,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拥有了一些基本的偏好与预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所表现出的耐心与关爱是建立信任关系的根本所在。

2. 避免说“不要”虽然父母应该告诉宝宝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在方法上,还是尽量避免说“不要”为好。这是因为,1岁半以后,孩子们就陆续进入了“第一反抗期”,到了2岁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宝宝都开始喜欢和大人对着干。他们最喜欢说的就是那一句:“不,我不要!”所以,如果爸爸对孩子说:“不要打开那个抽屉!”那孩子很可能原本没有这个想法,此刻倒是很好奇,忍不住要打开抽屉看一看。如果妈妈让孩子:“不要吵!”那孩子很可能马上就提高嗓门大声地喊。其实,父母只要使用正面的提示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比如,妈妈可以用轻柔但肯定的声音告诉孩子:“在屋里要轻声说话。”因为孩子更容易接受正面的示范和提示。如果孩子没接你的茬,别担心,其实你对他说的话,他都已经放在心里了,只是没立刻给你反馈而已。

3. 及时鼓励当父母看到宝宝做得好的时候,就要积极地鼓励。比如,当孩子开始学着在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家长不妨立刻给他们一个吻,或者一句表扬的话以示鼓励。这样及时的肯定,会激励宝宝继续有礼貌的行为。

4. 转移注意力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做了错事,先别急着骂他,控制自己,一定要冷静,告诉自己,面前这个可是自家可爱的小宝宝!可以试试将孩子的兴趣和注意转移到更合理的事情上。比如,发现两岁的女儿探身去玩马桶里的水,太危险了!冷静,妈妈先别大动干戈,可以用脸盆接些水,放上几个塑料玩具,这样就顺利地把女儿的注意力转移到水盆里来了。
3~6岁(略)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最新评论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手机版|父母必读 ( 京ICP备06011946号-1 京ICP证100913号 )  

GMT+8, 2024-4-29 17:24 , Processed in 0.02285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