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注册  找回密码

立规则,不简单

2016-6-1 15:54| 发布者: cleo| 查看: 484| 评论: 0|原作者: 张仙峰|来自: 《父母必读》

摘要: 一位妈妈来信分享了自己与孩子定规则的故事,她感慨说:“管教孩子,只会让我们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而互相监督,以身作则,才会事半功倍。”立规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一起听听专家对规则的全方位深度解 ...
点评专家/张仙峰
编辑/柳佳


Part1妈妈来信
我和儿子的平等条约:互相监督>管教

几个月前,我和儿子一起去医院检查眼睛,仅仅半年,我的近视从300度猛增到了400度,儿子也总是眨眼,医生说是用眼过度,视觉疲劳,不注意保护就会发展成近视。
回家后,看着家里半面墙上十几张儿子的保证书。可是,每次收效却甚微。每当我训斥他时,他便小声嘟囔:“你呢,你呢,还说我!”我顿时无语。
和老公商量之后决定,我和儿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一旁的儿子举双手赞成。就这样,我们制订了7项公平合理的条约:

1.玩手机
现规定无论谁用手机每天不能超过20分钟。尤其是我,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类心灵鸡汤,时时刻刻都在吸引着我,让我机不离手。如果因为工作有重要事情处理,须请示儿子获批后方可使用。若有违反,一次罚款10元。
效果:被儿子监督,一周后,我不再惦记手机。两个月后,我从手机控成为自由人。

2.看电视
儿子喜欢看动画片,我喜欢看新闻。以前我们总会因为抢遥控而发生“微型战争”,现在制订了新规则,看的电视节目必须两人都喜欢,如果意见达不成一致,谁都别看,关电视。
效果:少了争执与冲突,现在两个人一起看共同的电视节目,比以前多了乐趣,边看边分享,母子关系更亲密。

3.吃饭挑食
买菜时做两个菜,一人一个自己喜欢吃的,都要互相吃对方的。如果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剩了,就要洗碗擦桌子,而且还要再去抄一首诗。
效果:一个多月,儿子慢慢改掉挑食的毛病。

4.买东西
我监督他买玩具,只能一个月买一次。他监督我买化妆品,旧的用完再买新的。
效果:再也不用为看到那些无用的玩具和过期的化妆品闹心了。

5.做事磨蹭拖拉
这是我们两个人共有的毛病。儿子做作业的时候,看会儿漫画书,玩会儿玩具,再逗会儿小狗,20分钟能写完的作业,一上午也写不完。而我在做家务时也是三心二意。现在他盯着我做家务,我盯着他写作业。
效果:互相监督,效率提高了。

6.干家务活
总体的规则就是要玩一起玩,干活一起干。儿子的房间自己收拾,衣服、袜子自己洗。周末大扫除时两个人一起干。
效果:做家务有人帮我分担了,我也有了空闲时间,不再腰酸背痛地经常抱怨自己像个保姆。

7.锻炼身体
儿子在这方面却比我做得要好,我请儿子做监工兼陪练,每天清早慢跑半小时,周六、周日两人一起去公园打羽毛球。
效果:我在儿子的监督和鼓励下,已坚持锻炼3个月,成功减重15公斤。

自从与儿子签订了互相监督的平等条约,每当他要耍赖的时候,我便请出见证人老公来对他加强管理,帮我一起督促儿子改正。而我要耍滑头也不容易,他也照样会搬出他爸来对我实行制约。从条约制订起,到现在已执行了几个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果你在生活中或者教育孩子时遇到了和我同样的问题,不妨一试哦!
—韩霞(河南)


Part2专家点评
立规则,是一件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事情

立规则,不是简单地限制。立规则仍然需要传递爱,需要看到孩子,照见自己;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发展情况,并与他一起制订恰当的目标;需要支持他,在过程中帮助他,而不是指责他……这样一个话题,包含了情感与理智,充满了难度与挑战,还真是不简单。

2个前提,让立规则不再冷冰冰

立规则的态度:孩子有问题?一个照见父母自己的机会!
有人说,孩子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能感谢并善用这面镜子,就能更清澈地看见自己,发现新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可能会因为经由孩子看到不完善的“自己”而产生深深的焦虑不安,而指责孩子这面“镜子”。
当父母因为小小孩子撒谎而生气,不如透过这一孩子的“问题行为”反观自己,我们自己是否在生活里因为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和生活而撒谎不经意间做了“坏榜样”?我们是否过于强调言行举止甚至情绪的“正确”而剥夺孩子真实表达他们自己的机会?
当我们无法忍受孩子的哭泣,是否因为我们自己将哭泣等同于脆弱而无法面对自己?是否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制造强大的自己,而将成长中哭泣和无助封锁在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孩子的哭声使我们感到无比焦虑?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就有了无数的更清晰地照见自己的机会,和孩子一起成长。文中的这位妈妈就是透过养育中的问题,看到自己和孩子需要成长的部分,不是指责孩子、把孩子看作有问题的孩子,而选择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勇敢面对这些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态度。

立规则的目的:更好地满足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从孩子2岁左右起,父母开始慢慢地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父母常常有个误区,认为建立规则就是要限制孩子的需要,一定会引起冲突,而变得紧张和有压力。如果我们深入去看规则背后的意义,我们就会发现,建立规则是为了以更健康的方式或从更深的层面满足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多全方位的理解孩子的需要和渴望,不是只有一个维度。有一些容易看到,另一些会是隐含的或不易看到的需要,例如,玩手机游戏,孩子在满足什么样的渴望?也许是放松、好奇、成就感,当我们限制孩子玩手机的行为,并不是要限制这些需要的满足。相反,我们是认为过多用这种方式可能忽略或可能会损害了孩子其他的需要,如眼睛健康的需要,关系的需要,父母、他人的关注和爱,自主成长和发展,自由。
所以,建立规则的前提和意义是我们承认并尊重孩子的需要,并通过更健康的方式和途径来满足到这些渴望,例如,与孩子玩有趣的亲子游戏、约小伙伴一起去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去科技馆或博物馆……当我们满足了孩子玩手机游戏背后的渴求,那么限制玩手机游戏的这个规则就不会再是个问题。
当孩子在建立规则上遇到困难和问题,常常是孩子某些需要和渴望未得到满足的提醒,例如,拖延着不去上幼儿园,可以满足孩子什么样的渴望?也许是安全、舒适、放松和自由。发生了什么或有哪些因素使孩子感到焦虑不安吗?如何帮助孩子增加他在幼儿园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同时,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和同龄伙伴玩的,幼儿园的设计里一定有一些比家更满足孩子的需要的部分,孩子当下不愿去幼儿园常常是因为安全的需要占了主导,并不意味着幼儿园对他完全没有吸引力。如果能多方位地理解孩子的需要和渴望,这些困难和问题就更容易解决。
在任何一段关系,尤其是亲近或亲密的关系中,最核心的需要是我被你看到、听到、被爱、认可和尊重。父母倘若可以越过具体的规则、事件或物品,看到并满足孩子背后的心理渴求,表层的那个问题就不再是个问题。


3个技巧,让规则建立更顺畅

不可忽视的年龄因素
整体而言,我们常常有着普遍和相近的需要和渴望,如我们都有安全、爱、认可、价值、自由、尊重等的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情境和阶段、对不同的人,我们对不同渴望强调的程度不同。孩子生命的早期,身心发展迅速,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和渴望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婴儿刚出生的一段时间里,最重要的是安全和爱的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渴望行动的自主、自由探索、被认可、平等、尊重等。文中这位妈妈与儿子协商、互相监督、邀请孩子参与其中的方法,满足了六七岁儿童新发展出来的要求平等、尊重、认可和价值的渴望,因而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如果是在小学之前,孩子还是更多地依赖父母做一个好的表率和榜样。这样一方面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可模仿的模板,另一方面父母从相对“理想化”也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信赖感。

设定合理的目标
有一位父亲向我抱怨他的6岁上学前班的儿子,约定好做完一项作业可以看10分钟的电视,但孩子总是“言而无信”,过了半小时,还需要父亲大吼大叫或是直接关电视,孩子才能失望而低落地离开电视机。
看10分钟的电视,是一个不合适的“目标”。6岁的孩子还没有发展准确的时间概念,他们可能会觉得10已经是一个较大的数目而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但身为父母的我们知道,10分钟,你可能需要调台、正好你想看的节目插播3分钟广告一半时间就过去了,就算你一开机就看到自己正想看的内容,10分钟看电视的时间刚好激发了看电视的兴趣,你一定理解以前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让人如何地更渴望听下去。
所以,帮助孩子订一个更合理的目标,孩子一定会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关爱。不如约定完成所有作业后,可以看半小时左右的一集动画片或一档电视节目更实际。

增加支持和过程控制
有时会听到父母说:“我就知道他做不到!我就等着看,如果他这几次都做不到,他就不再享有这种信任和自主。”不,千万不要因为想在关系中有更多的掌控权而等着孩子输。要帮助孩子赢,并且让孩子觉得是他们靠自己的意志力赢了。
父母们一定有过孩子在小伙伴家玩耍而迟迟不肯回家的经验,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如,首先帮助孩子有时间观念,3岁左右的孩子,你就可以温和地抱起孩子和他一起看挂在墙上的钟表,你看长针在动吧,当长针走到10,咱们就要跟晶晶说再见回家了。然后,当长针指到7、8、9时,每次都对他温和地提醒,孩子心里有了准备,分离就容易得多。如果只是说,7点50分了,必须回家了,抱起就走,很容易引起一场哭闹。
和大一点的孩子约定半小时看电视也是一样,我们可以约定父母做小闹铃或由孩子自己在手机或钟表上设两个闹铃,20分钟提醒一次,25分钟提醒一次,30分钟到时再提醒,孩子就更容易做到。
这时父母还可以欣赏孩子,毕竟无论何时停下来,都是孩子小小的自律性的表现,如抱抱孩子:“我知道你心里还想看电视,但还是停了下来,这真是很自律呢!”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常常将父母与他们一起建立规则的过程内化,父母的语言也会不知不觉变为他们的内部语言。在咨询里,有时会听到许多糟糕的语言常常来自早期父母的教养,就算这些人外在多么优秀,而他们内心的语言常常是:“我这个人太懒了,我妈妈说我生下来就很懒……我这个人总是说话不算数……我总是管不住自己……我总是不上进……我跟别人没法比。”我们把这些父母常常念叨的话内化的语言称作“妈妈的咒语”,父母们啊,千万不要小看你们语言的魔力啊,请从现在起,小心地播种吧。


专家简介:张仙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盛心阳光EAP签约心理咨询师、腾讯公司“约谈北极熊”项目咨询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接受过系统的家庭治疗、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生涯规划、团体辅导与咨询、沙盘游戏等专业训练。擅长青少年成长、婚恋家庭、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咨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手机版|父母必读 ( 京ICP备06011946号-1 京ICP证100913号 )  

GMT+8, 2024-3-29 23:07 , Processed in 0.0319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