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做对9件事,孩子会幸福

2016-8-9 15:35| 发布者: 琪琪| 查看: 1407| 评论: 0|来自: 《父母必读》杂志

摘要: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里格曼曾在他的书中提到“别让孩子输在幸福感上”,可见,让孩子拥有幸福这件事,从一出生就可以开始考虑了。

健康,快乐,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许。

“你可以不成功,但一定要幸福”,更是很多父母对孩子未来的衷心祝愿。

但实际上,成功与幸福往往并不矛盾,幸福的人更容易成功。

所以,我们不必二选一,可以都要。但首先,还是要做对这9件事,引导孩子走向幸福。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里格曼曾在他的书中提到“别让孩子输在幸福感上”,可见,让孩子拥有幸福这件事,从一出生就可以开始考虑了。

 

1.建立紧密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最终拥有幸福的起点,是他要对这个世界具备足够的安全感,而安全感的来源则是紧密的亲子关系。除了细心呵护,关注孩子的健康、营养、睡眠之外,良好的亲子互动可以让我们和孩子建立起“双人舞”般理想的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不是我们看管孩子,也不是带着牺牲精神陪伴孩子,而是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像跳起了双人舞,双方都情绪饱满,能够互相激发和带动,步调默契一致,也都享受其中。

 

游戏、亲子共读、旅行、在大自然中玩耍,都可以建立起这种类型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更能愉悦其中。

 

需要提醒的是,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的精神状态应该是非常平和、稳定的,能够一如既往地回应孩子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这就要求如前面所说,父母自己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有幸福感,同时,也要保持对孩子态度的稳定,不能高兴时一味溺爱,不高兴时置之不理。

 

2.尊重规律,鼓励探索

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基本的规律,包括认知方面的规律和人性特质发展的规律。但每个个体又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这两个方面的尊重缺一不可。父母自己是孩子最好的健康专家和心理教练,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多观察孩子,就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给他支持,以及给他什么程度的有效支持。

 

充分尊重还表现在适时放手鼓励孩子探索。积极心理学认为,儿童的积极情绪养成与探索程度直接相关。因为探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控制感,而这些持续的相似积极体验就会形成正反馈,让孩子的自信、乐观像螺旋楼梯一样不断上升。从一个只能躺在床上的小婴儿,到可以用手抓到玩具,到能够爬着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到站立行走,以及学会自己吃饭、如厕,从控制自己的身体到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需要有更多的空间和探索的机会,才会成长得更扎实。就像很多宝宝在开始试着从床上往下爬的时候,如果我们只在旁边看护他,不干涉他,他很快就能探索出让自己安全又有效的下床办法。

 

3.真诚赞美,放大优势

我们不鼓励盲目地称赞孩子“你真棒”“真聪明”,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鼓励对孩子的赞美。赞美有3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赞美孩子的本真,尤其是孩子人性中的光芒,比如他的正直、勇敢,他对家人的关爱等。这比只称赞他在学业和技能上的成绩重要得多。

 

第二,我们需要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优势,用赞美的方法不断扩大孩子优势的一面。孩子从很小就会发现,他在做某些方面的事时经常受到称赞、关爱和注意,那么这些事就会成为他更愿意去从事的,这就让我们有机会可依据孩子的兴趣和优势培养出杰出且独特的孩子。


第三,称赞要具体。这不仅是在帮助孩子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一种积极正向地看待人与事物的方式。我们都知道,幸福是建立在拥有积极心态基础之上的,而积极心态中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你看待世界和生活的视角。具体的赞美,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这样积极的视角,发现每个人身上美好的地方。

 

4.设定明确又有效的规矩

毫无边界的自由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想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健康,掌握好社会行为规范,今后能自在、快乐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必须学会给孩子设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立规矩。

但是规矩不是单给孩子制定的,应该全家人一起遵守。比如想让孩子养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全家人吃饭的时候都不要看电视或看手机。我们设定的规矩边界要非常清晰,不要随着父母的心情摇摆不定。所有的规矩在执行的时候又需要有弹性,不能过于僵化,比如规定孩子晚上9点睡觉,拖延几分钟不是什么大事。不清晰和执行过于僵化的规矩,都容易失效,并且很可能让孩子产生极大的逆反情绪。

 

规则的设定也不是为了控制孩子,因此我们在立规矩时,要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自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在孩子破坏规矩时能理解他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还需要长期地、耐心地不断给予提醒,才可能真的用规矩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让他从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对孩子一生是否能拥有幸福至关重要。

 

5.用兴趣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培养孩子的兴趣,不应功利性地为他今后的升学、工作或生存为目的去考虑,而是应该引导孩子从兴趣发展中探索到快乐产生的秘密,激发出内在的学习动力。有时候,也许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在浪费时间的事情上,恰好能够激发出孩子的主动性。因为只有他感兴趣的事,才更有可能持续地去钻研。

 

当然,孩子的兴趣会随着他的成长和环境的改变不断变化,我们所做的不是替他做决定,也不是过多评判和参与,而是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和支持,比如给孩子提供机会,帮助他克服探索中的困难,鼓励他通过不断努力提高技能。这样,孩子就可以在不断探索、尝试和超越自我中获得钻研和学习的快乐,也愿意继续下去,调动起强大的内在动力。

 

6.情商培养,快乐的起点

情商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但它之所以和孩子的幸福紧密相关,是因为人的一生中都在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如果孩子能早点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并且能很好地掌控情绪,就更可能让自己从容面对生活,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从而获取更多的积极体验,感受幸福。

情商的培养包括自我接纳,控制压力,恢复力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等,因此它不仅是为了提高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自我成长。高情商的人应对挫折时有良好的心态,在任何情况下能尽快恢复平静,有积极乐观的视角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可以说,情商确实是孩子通向幸福之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不过,情商培养除了专业的训练之外,更需要重视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连接,以及父母自己也要重视提高情商。别忘了,孩子从一开始如何理解情绪,如何处理情绪,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

 

7.让孩子学会感恩

感恩是获得幸福的一种基本策略,它可以让人学会欣赏,在逆境中看到光明,学会知足和享受当下。懂得感恩的人大多积极乐观,也更受欢迎。可见,学会感恩,有助于让我们更接近幸福。还是那句话,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也需要有一颗包容、感恩的心。

感恩可以通过很多练习慢慢形成习惯,比如每天对家人说一句感谢的话,睡觉前和孩子一起总结一天中感觉美好的事。舒适的家、可口的饭菜、家人的陪伴、健康的身体、路边盛开的鲜花、温暖的阳光……都是我们可以感谢的对象。在节日和家人生日时,也可以鼓励孩子送上祝福和礼物表达感激之情。这些小小的仪式不仅是在学习和练习如何感恩,更是在教孩子学会不要忽视与轻慢生活中的任何经历,要尊重周围的一切事物。不过多抱怨自己生活的外在环境,有丰盈的内心,对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的人,最容易幸福。

 

其实父母可以从感恩自己的孩子开始做榜样,感谢他和我们时刻相伴,感谢他让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这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父母对自己是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8.培养助人之心

帮助别人可以让人产生幸福感,很多极心理学实验都已验证了这一点。因为人在帮助他人,尤其是在进行公益行动时,自我定位更加积极,得到对方真诚的感谢后,自我价值感也会有所提升。这不同于一般的感官愉悦,也不是一种暂时的开心,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因此它会带来有意义、更持久的积极体验,也就是幸福感。让孩子从小有一颗助人之心,不仅是一种美德熏陶,也能让他和幸福感靠得更近一些,更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助人之心并非是从带孩子进行公益活动才能开始培养,其实给孩子营造一个互爱互助的家庭环境更为重要,父母自己有爱心、爱帮助别人,也更能影响孩子。另外,还需要注意培养孩子了解帮助别人的尺度和方式,提高孩子帮助他人的能力。比如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挺身而出,什么时候需要求助;知道哪些人需要物质帮助,哪些人需要精神安慰等。

 

9.让孩子融入真实生活

孩子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株需要不眨眼睛精密呵护着的奇花异草,更不是一台别的什么都不用管的学习机器。我们应该让孩子融入真实的生活,让他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学习和成长,让他了解家庭的情况,参与家庭事务。这其实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信任,也让他更有机会去体验幸福。毕竟,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幸福感更多地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只存在于学习中,也不是来自于物质和外在环境。

 

喜欢帮着做家务,关心家人,爱为家事操心,这些都不是坏事,这其实都是孩子自然而然地“活在当下”的一种表现,这会让他从小就认识生活,并在其间锻炼出很多适应生活和应对问题的能力。要知道,想要有幸福的未来,不仅需要有乐观的心态,更需要通过每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找到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定位。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父母必读 ( 京ICP备06011946号-1 京ICP证100913号 )  

GMT+8, 2024-4-25 07:16 , Processed in 0.02276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