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有人倾听自己的委屈、悲伤、孤独、努力、苦心。当有人愿意来听的时候,情绪就会得到抒发,很多时候情绪就得到排解,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没有倾听就没有沟通。当你没有听就去说的时候,就像不去看靶就射箭一样。
        如果我们愿意听孩子说,孩子也就愿意听我们说,因为他被倾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体验活动:听绘本,谈感想

  下面我们针对倾听来做一个体验,我给大家读一本绘本。
  我想让大家有两个倾听的体验:一个体验就是听我读这个绘本,另一个倾听就是听大家发表观点。我是想让大家感受到当我们被别人评判的时候,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体验过程:听故事、谈感受、作评论……>>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们的,因为我们不愿意听他们的。

  我们就是想“说”,我们想说的这种愿望占到80%,想听的愿望只占到很小的20%,没有办法真正地倾听。 如果很少倾听孩子,只是不停说呀说,那么我们就做了一个“只说不听”的示范,孩子自然就不听,而且他也不愿意说,因为他知道说了我们也不听。


 评 判

  任何评判都是一个限定,父母太多的限定使沟通无法进行;预设的评判越多,沟通的障碍就越多。
  实际上,妨碍我们倾听孩子或者是阻碍孩子跟我们讲话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评判。孩子还没说,我们就说“别说了,这有什么好说的”,“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好哭的,你怎么还哭呢”都有一个预设的评判。比如——

这怎么行,这不允许! vs 你是怎么想的?

例: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妈妈,我恨死我们班主任了。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很关键。任何感受本身都没有错,行为有对错,感受没有对错,感受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当孩子还能跟我们这样讲的时候,我们就还有跟孩子沟通的机会。而感受本身是深入孩子内心的一条途径……
  任何一个评价都是一个陷阱,因为每个人都是综合的,而评价只是针对人的某一个方面。所以,要想听必须敞开,对和错的标准不要那么明显,和我们相同、不相同也不那么重要。孩子可以不同意我,这不重要,我想听听他的道理是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你怎么是(能)这样? vs 哦,你是这样。

例: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
  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就记不住呢?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人操心呢?

   人生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哲学家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烦”。“烦”就是烦恼的“烦”,但不是烦恼的意思,是操持、操劳的意思。做父母的就不要希望省心,要多方面操持。如果你真的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的话,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省心;而假如你打心底就怕孩子让你操心、就嫌孩子让你操心,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让你操心。

                                        更多关于“评判”的内容>>
 期 待

  父母如果有很多强烈的未满足的期待,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自然的放在如何满足自己的期待上,而看不到孩子的现实和孩子这个人。

为什么没有心思听孩子?

因为自己的期待还没有满足。
  妨碍我们倾听孩子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很多期待我们自己没有满足,很多人强烈要求孩子去满足。为什么没有心听孩子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愿没有满足。
  比如说,今天孩子期中考试刚考完,他回家跟你说,“妈妈,我们班一个同学刚买一个游戏机,你能给我买吗?”这个时候,你很容易就说,你先告诉我你考得怎么样,你先别说这个游戏机。当一个人有期待未满足的时候,他自然去关注自己的期待,他没有心思来听别人的感受。
   父母跟孩子也是这样,当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期待没有满足,父母对于自己的很多期待没有满足,孩子说什么父母就听不到,真的不是想听不想听,而是父母没有那个心思听,因为你的需要没有满足。

为什么想让孩子听自己的?

因为这样比较可控,心里踏实——安全感
  当孩子听话的时候,我们心里会比较踏实,因为我们知道这样不会出错,这样比较牢靠。

这样自己比较能发挥作用——价值感
  当孩子听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特别地有作用,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会让我们感到很大的认同感。

这样自己比较能成为“好妈妈”——被肯定
  因为在很多人自己的童年当中,被肯定的时候是非常少的,比较少的家庭会了解到肯定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一生都极力的追求被肯定。

生活话语背后的期待

“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
  这背后是期待被尊重,如果妈妈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非常足够,小时候受到别人的尊重非常足够,就不会有这种生气。

“考这么点分儿,把我的脸都丢光了。”
  这样说的妈妈还是靠孩子来维持脸面,还是比较依赖别人的看法,来确定自己好不好,所以这是她背后是被肯定的期待。

“我们就这样了,将来就靠你了。”“孩子,你要争气!”
  没有成就感,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和价值感的人,才会这么想。 身心发展比较好的,在社会接触人群比较多的人,他们的确是感觉比较平和。

                                          更多关于“期待”的内容>>


沟通≠说服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是让孩子知道,而不是一定要孩子理解、认同或者接受。说服是一种可能性的结果,不是必然的。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小张花6000元在潘家园市场新买了一件文物,回家路上被一个人7000元买走。稍后小张后悔了,又用8000元买回。买回后继续往家走,结果又以9000元卖给了别人。
请问:小张赚了,还是赔了?如果赚了,赚了多少钱?如果赔,赔了多少?             看看现场听众的答案>>

  实际上,大家得出结果反映的是,因为人们的思路不同,得出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即便对于一个可以确定的简单的数学问题也是这样。我们还不要去考虑我们各自的身份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等,而事实上,生活中这些不同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能明白沟通出现不对等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


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是非常正常的,孩子听不懂也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孩子跟我们有很多不同。

  很多人不自觉地把沟通和说服划等号。因此,人们常常有一些无谓的挫败感。很多人认为我说了他不听所以沟通失败了。其实这不是失败,只不过他的理解和你不同。

  有的人说“我说了不知多少次他就是不听,所以,我们没办法沟通。”其实不是没办法沟通,老说不听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可以在“老说”的基础上再说一次,有的时候可能就差一次。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沟通≠说服,我们就不必那么无谓的挫败、失望乃至放弃。


把说服作为沟通的目的是自带枷锁

a 沟通是双方的事情,即便你能对自己确定,也没有把握确定对方是否愿意听,是否能听懂,以及对方怎样感受和理解。

 

b 孩子和我们有很多不同。比如:他们对时间的意义和感知和我们有很大不同。

 

c 每个人的理解都基于个人的经验,是一种可能,是一个局部,是一条途径。就像上山。我们不能轻易地否认和判断别人的可能性。

说服并不就是好的

a 在父母眼里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然而,这却是一个让我愤怒的称赞。
b 孩子自我判断能力的提高,比孩子乖顺重要得多。因为孩子终究是要靠自己来应对人生的。
  谁也不需要被人操控,谁也不需要让别人告诉。教、帮、告诉,常让人感到强加,让人很不舒服。
  还有一点,即便说服了,也不是好的。因为孩子将来是靠自己打拼天下的,要自己判断,他们要是只会听我们的,特别乖,这反而让人担心。我们照顾得再周到,我们本事再大,我们的储备再多,也不足以照顾他的一生。所以最好要让他有自己的判断力。

不想说服客观上更容易说服

a 父母没有说服的企图心,孩子会觉得更安全,从而取消防御和抵触心理。
b 彼此没有说服的意图,只是怀着提醒、建议和分享的心态,利于形成信任、放松的亲子关系,而增进沟通。
  可见,说服未必就是好的,但是说服并不是不能追寻。我们跟别人沟通之前,是渴望别人认同我们,了解我们,我们是可以追求说服,但是不必把它当成必然的一个标准。我们追求别人的认同,就要提高自己沟通的能力,才能让他更清楚,更有感染力,更可亲,更生动。我们不必把这些说服做为目标,就是允许事情自然展现,我们去努力沟通就好。
                                                 更多内容>>

说出的话要“兑现”

  所谓兑现,其一是对别人,慎言践诺,别人才能信任;其二是对自己,知行合一,自己真的相信。
基础和核心都是一个“信”。

  “信”在沟通中是很重要的,沟通并不是一种知识或技巧,真正的有影响力的沟通是“一致”,我心里想什么,我就说什么。我说的都是我心里的话,这是比较有影响力的。 对孩子也一样。我们说到的自己能做到,才好去要求孩子。我们说到的我们能兑现,孩子就更信任我们。


缺乏“信”的教育表现

  担心=关心+不相信、唠叨、过多的教导、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担心。所有人都需要被关心,但是没有一个人需要被担心,因为担心在关心的基础上加了不信任,不相信。

相信什么

  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没有一个孩子是前生注定的坏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要讨父母的厌,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绩好,没有一个孩子不进取,没有一个孩子不能够自己成长,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天生向上向善。他为什么出现一些不好的表现?是因为他的生命力被扭曲。

孩子没有做好(当孩子犯错时)我们怎么做

  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告诉他就好了。
  他还不会那样做,我们教给他就好了,而且允许他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他不愿意做,那么我们就了解为什么,适情而定。

 

  孩子们的恶作剧往往是吸引注意的特别方式,如果他感到被关注,被重视,爱他,他自然就好了。

  人们形形色色的行为背后是希望享受着爱或者关注。 所以我们内心要相信孩子“自己可以”,然后才能给他机会,才能不去给他们限制,不去控制,不去为他担心,他自己就更没有压力了。                      更多内容>>

 

      

 

3

鲜花

握手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yanzi19 2014-7-11 09:55
站在孩子角度,倾听孩子说话,孩子就愿意把你当作朋友,亲子交流就会变得很容易。

查看全部评论(1)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手机版|父母必读 ( 京ICP备06011946号-1 京ICP证100913号 )

GMT+8, 2024-4-18 14:41 , Processed in 0.02106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