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34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书《即学即用亲子教育互动指南》推荐:《他为什么离我而去——40招帮助孩子应对亲人离世》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金币
1259 枚
贡献
247 点
魅力
8 ♂♀
精华
0
记录
1
日志
0
相册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10:11: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琪琪 于 2011-4-12 10:12 编辑

写给家长的话

        尽管人们习惯把孩童时期当作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嬉戏时光,但数以万计的孩子却在12周岁之前就早早地体会到了亲人离世的痛苦。较多时候是祖父辈的长辈与世长辞,有时是叔伯辈的亲人突然辞世,有时候甚至是父母之一或一个兄弟姐妹的意外离世。

        面对亲人的离世,即使是成年人也难以接受、难以理解,而孩子们由于缺少倾诉对象和生活经历,在面对这一变故时可能会更加难熬。本书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不同年龄的孩子如何度过这一悲伤的时期呢?本书进行了简单又直接了当的阐述。通过阅读本书,你会找到帮助2~18岁孩子的有用建议。

        并不是每个活动都适用于任何孩子。你需要做的就是在书中的活动中为你所关心的孩子挑选最合适的一些。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会学到的最重要的内容有:

        生命中有些事情你可以控制,有些不能(活动2)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寿命(活动10)
        人们对于死亡有不同的看法(活动13和活动22)
        人们表现悲伤的方式各不相同(活动26)
         即使你正处在悲伤时期,你仍可以继续做使你快乐的事情(活动29)
        与已逝亲人相处的时光对你影响会很大,你应该把这美好记忆与人分享(活动37和活动38)

        这本书为帮助一个悲伤的孩子表达悲伤的感情而使其情绪稳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的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孩子走出失落的心情,还可以教会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当你尝试帮助一个悲伤的孩子时,很有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孩子来说有些话题很难出口。请记住,千万不要在一个孩子不想说话的时候强迫他。让孩子打开心胸的最佳方式无异于自己做一个好的榜样。谈谈和本书活动有关的你的想法、感受以及经历,强调自己解决问题时采取的积极态度。这样即使孩子还一言不发,你的话也会很有影响力。

        本书是为那些失去了重要亲人的孩子编写的,当然,有些孩子可能还需要一些额外帮助。因为失去重要的人,即使不是很亲近的家人,有些孩子也会产生严重的抑郁;另外一些会开始做噩梦,会产生某种特定的恐惧,或者整个人都变得很焦躁。如果你真正关心自己的孩子因为丧亲而遭遇痛苦,那么当然要考虑找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除了单独的咨询治疗,让孩子和其他一样遭遇丧亲之痛的孩子进行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大多学校、医院以及社区心理健康中心都能帮助你在附近找到帮助孩子排解丧亲之痛的组织。

        如果离去的人和你也很亲近,不妨为自己也做一下心理咨询。这一经验对于将来帮助你所关爱的孩子是十分有用的。

        使用本书时,请保持耐心并尊重孩子的感受。

作者敬上

写给小朋友的话

亲爱的小朋友:
        你好!这本书是写给你的,请在它的帮助下花时间想一想自己,创造一些东西,并且记住你所爱的人。在亲人死去之后,大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经历。书里的这些活动给你提供了很多可以表现自己平时很难用文字去表达的感受和经历的方式。

        把这本书当作一本日记吧,用它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这一段时间的记忆。不管是想要慢慢来,或者很快地完成它都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活动开始吧,然后一页页进行。它能让你等到自己长大时再回头看一遍自己都经历了哪些事,自己又做了什么帮助自己。

作者


丧亲之痛和成长阶段

        孩子对丧亲之痛的体验会随他们成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尽管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但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却拥有一些共同的典型特征。这部分内容即是对于孩子的这些特点,以及对相应年龄段的孩子所提供建议的总结。

两岁以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明白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以及保姆在自己生活中的角色,并且已经对他们产生了感情。当孩子深刻认识到亲人不在的变化时,他们虽然还没有表达自己思想和感受的语言能力,但他们的行为会表现出自己的悲伤。在一个充满爱心和关怀的环境里,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孩子就可以使自己适应重要的人离去后的日子。

建议
        用简单的语言告知孩子他们的亲人已经离世,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和死亡有关的事情也可以用简单的话来解释,重点是要尽可能保持孩子的日常生活规律和平时一样,把他们熟悉的逝者的物品保持原样并且尽量减少周围环境的变化。失去亲人的孩子可能会觉得有亲人气味的衣服或者枕头可以安慰自己,或是一本有孩子和亡者合照的相册带来的回忆会对帮助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并安慰孩子。

3~5岁
        在这一阶段,孩子还没有发展出抽象思维。他们还不明白死亡意味着永远的失去,可能时常还会问像已逝的亲人什么时候回家之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大人来说往往更难以承受,因为孩子们只是在单纯地试着去掌握一个即使对成年人也很难完全理解的概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只能从字面上理解意思,那些安慰他们的委婉说法往往容易导致误解和忧虑。比如告诉孩子人死了就好像睡着了一样可能会让他晚上不敢上床睡觉。这个年纪的孩子也不能理解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却没有参与其中的事件。具有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是孩子成长时的正常现象,但是这种思考方式却可能让一些孩子认为自己应对亲人离世负责,甚至以为是自己的某些想法导致亲人离去的。由于深信亲人离世不是由于外界的不可控力造成而是与自己有关,这些孩子还可能产生被冷落以及被遗弃的感觉。

建议
        3~5岁的孩子需要通过嬉戏、提问以及分享回忆来摆脱痛苦健康成长。对待他们要坦诚,使用的交流语言要简单并且与其交谈要有耐心。对他们描述死亡的最好方式是直接告诉他们死去的人的身体停止工作了,而不是使用“睡着了”或者“走了”等隐晦表达。为了防止孩子因为疑惑而焦虑,其他经常和孩子接触的人也应统一口径,使用一样的表达。必须反复告诉孩子亲人的离去并不是他的错,而且离去的亲人也一点不想离开他/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因为有机会亲自参加葬礼而走出失落的心情。

6~9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能够理解死亡的永恒性,明白了离去的亲人永远不会再回来。他们可能已经有了天堂或者其他类似阴阳两隔的概念,尤其是其中年长的或者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已经开始更加现实地理解死亡的意思了。6~9岁的孩子更可能会把死亡当作是某种会把人抓走的东西而不是每人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他们有可能会特别担心自己的安全,也许会询问谁会照顾保护他们。他们的思想仍然简单、单纯,所以提一些关于对死亡认识的问题几乎是必然的。尽管这些问题可能会和肉体有关,也许成年人看起来可能不那么合宜,但是孩子们寻找的关于死亡的信息对于他们而言更有安全感,也很有助益。对于孩子的悲痛,家长及时的关心可以帮助他们尽早从失去亲人的伤痛中恢复过来。

建议
        用清晰、真诚、直截了当的方式鼓励孩子并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这些痛苦的问题是可以交流和分担的。6~9岁的孩子可以理解身体机能以及更加详尽的关于死亡以及死因的解释。教孩子用普通的心态正视死亡,回答像是为什么尸体是冷的等问题可能会减轻孩子的焦虑。让孩子自主选择是否参与葬礼或是否去墓地是很重要的。

10~12岁
        由于抽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死亡开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他们知道人的死亡是普遍现象而且有一天自己也会死去。这个年纪的孩子经常会问人是怎么死的,尸体又会被怎样处理,而且可能还有一种对死亡的更直观的描绘的需求。这些问题可能又会让成年人觉得不适宜并且不安,但这些问题仅仅单纯地反映了孩子对于掌握死亡和垂死概念的进一步需求。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对于道德的意识日益增长,可能会把死亡当作一种惩罚。这时孩子表达思想感受的能力可以帮助大人了解并且揭开孩子对于死亡认知的神秘面纱。10~12岁的孩子更加成熟,更有可能有意向参加葬礼甚至在葬礼中发言。

建议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理解的是自己不能阻止死亡的发生,死亡也并不是对任何人的惩罚。家长要告诉孩子有时事情的发生是没有理由的,并且为孩子作表率,一起讨论分担悲伤的心情。当孩子得知成人也会受丧亲之痛的影响,一种感受共享的氛围随之建立,亲子之间的感情也会更加深厚。尽管成年人也有发泄内心悲痛心情的权利,但重要的是不能让这种心情延及孩子。

13~18岁
        大多数青少年对于死亡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死亡和垂死这些抽象概念在他们脑海中已经概念化,他们开始尝试去融合理解这些概念。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对死亡的认识,这一过程通常是充满冒险的,因为死亡在他们的头脑中往往已经被浪漫化,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极限。然而现实的死亡可以如惊涛拍岸般粉碎青少年理想化的安全世界。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去否定死亡对他们的影响并且避免谈及已逝的亲人的现象很正常。不管怎样,和他们分享感受和回忆并且给他们参加安排葬礼的机会是很有益的,要知道,青少年很有可能会拒绝参与。青少年时期正是少年们发展个性逐渐独立的时期。如果在鼓励孩子表达情感的时候不强制、不逼迫,也不制造压力,家长便能够安慰孩子并与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关系。

建议
        很多时候良好的交流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下发生—准备去学校的时候或者在其他非正式的场合。在这种放松的对话中,相互之间短时间的交流不会产生压力,青少年会很少有对抗感。我们强烈推荐让青少年用充满创意的表达和采用参与家庭活动仪式等方式纪念自己的亲人。


孩子悲痛的过程

        丧亲之痛并不仅仅局限于死亡事件发生期间。有过丧亲经历的孩子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会体验到“缺失”的痛苦。本书中的活动可以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使用。

        每次成长到一个新的阶段时,孩子对于丧亲的理解就会更进一步,他们会以一种新的方式体会到失去亲人的痛苦。生命中一些里程碑式的大事件也会把心底深藏的痛苦引出:一个在六岁就失去母亲的男孩可能在高中毕业时再一次因为“发现”母亲不在身边而感到悲伤痛苦。

        对于如何帮助孩子应对丧亲之痛有很多过时的看法。比如,认为把孩子放在一边,孩子会自己从丧亲的痛苦中恢复过来,或者以为在孩子面前隐瞒与死亡有关的信息是在保护他们免受伤害。这些错误的理解可能会害了孩子。成年人必须关注丧亲的孩子是如何经历痛苦的,还要鼓励孩子多多进行对话交流来表达他们的感受。孩子可以从获得与其年龄段相适应的信息以及开放的对话中受益。

        孩子与成年人不同,在观察处在丧亲之痛的孩子时必须牢记这一点。不能拿成年人作为标准参照物来解读一个孩子的举止。即使一个孩子可以在葬礼上和家人或者朋友玩成一团,也不代表他/她已经不再因失去亲人而痛苦了。

        孩子的悲伤情绪和成年人的不同,前者是短时爆发的,但悲痛的程度却不亚于后者。孩子的情绪具有行动主导性,并且会反映于每天的活动中。孩子可以忍受短时间内悲伤情绪的沟通,然后注意力就会转移到熟悉的活动或者感受上。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伤心地大哭几分钟,然后扭头就去公园玩、和朋友一起玩或者骑自行车兜风都是很正常的。

        处于丧亲痛楚中的孩子经常会表现出上一成长阶段的行为、举止并选择参与类似那一阶段的活动。这个表现从情感上来说,对于受亲人离世打击不知所措的孩子来说是必须的。早已与大人分床睡的孩子丧亲后又想要和父母一起睡,或者已经不吃手指的孩子又吃起了手指都不算异常。自控制力的减小在他们身上表现为有时会发脾气,或者情绪突然爆发。在这个暂时的转变期,对于父母来说重要的应该是先安慰孩子而不是严厉地惩罚他。认知孩子悲伤的情绪并且和他们聊一聊发生的改变是很有帮助的。

        在亲友去世后,孩子容易因分离而感到焦虑。他们可能会不想上学,或者更想和父母在一起多待些时间。他们会关注别人会不会也一样离去,尤其是担心照顾他们日常生活的人。告诉他们死亡的条件和原因并且解释清楚剩余家庭成员的安全状况对于这一点很有帮助。反复强调没有人会出事,同时注意如果有事要离开孩子,应提前通知他/她们,这可以帮助孩子安心。

        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损失—丢了一个玩具,有一个期望没有达成,或者单纯地只是没有吃到第三块饼干,都有可能触发由于丧亲而受到的巨大痛苦。这些反应为帮助孩子提供了机会,可以让他们倾诉最让他们心烦意乱的事— 亲友的离世。将自己关于死亡的感受投射给孩子们吧,因为他们可能会把自己对书里的活动的完成情况说成“一团乱”“不够好”或者“糟透了。”这时只要对他们的努力表示支持,并且告诉他们人有时确实会觉得自己对某些事无能为力,就可以帮助他们。

        和有类似经历的孩子进行小组互助活动对于减少儿童的孤立感并且增强他们对于丧亲之痛的理解应对能力是有益的。这本书可以帮助单个的孩子也可以用于小组活动。当有同伴和自己一起探索相同的命题并且完成相同的活动时,孩子们会感觉更加放松。

        父母和孩子同时表现出丧亲之痛可能会造成很多麻烦,但是这些麻烦都可以用耐心和热情减轻。本书内容的方向主要是由家长帮助孩子减轻丧亲之痛,但是在教育、治疗,还有安慰孩子的同时也可以让也处于丧亲之痛的家长转移注意力,减轻他们自己的痛苦。协助方,如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精神导师、互助小组同伴、亲戚和朋友们,可以为孩子或大人提供特别的时间、信息以及帮助。这本书里有启发性的经历供孩子和大人共享。欢迎大人一起加入书中的活动,当然,只是关注或者表现出对他们进步的认可也可以。


复杂和有创伤性的丧亲之痛

        复杂的丧亲之痛牵扯到很多之前的问题,比如其他的死亡事件或者其他东西的失去、情感的易挫性,或者同时发生的多起死亡。有创伤性的丧亲之痛源自于突然的、出乎意料的、极端的或者灾难般的死亡事件。下面的行为是孩子存在复杂或有创伤性的丧亲之痛的表征,如果孩子在死亡事件发生一个月后还有以下表现的话,就意味着有寻求专业建议或者丧亲心理治疗的必要了。

睡眠模式的改变

        孩子可能会无法入睡,在半夜时经常醒来,做噩梦或者难以醒来。他们会想要和家长一起睡,但这并不是睡眠模式改变的信号,而是经历过亲友死亡的普通表现,反映出在一天结束时,当儿童表现出脆弱、疲劳以及害怕的时候自然会寻求安心感的需要。

游戏模式的改变

        做游戏的时候要么会表现得特别有攻击性要么会表现得特别消极。孩子可能会在分享、游戏合作性或者是否想要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等方面发生改变。孩子会对微小的损失做出夸张的反应或者通过游戏表现自己的丧亲之痛,而这些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实际上,孩子会在游戏时反复进行和死亡有关的主题,试图去理解发生了什么。

感情表达的改变

        孩子可能会随时间流逝变得越来越焦虑,表现为恐惧或者经常受惊吓。需要关注的地方是他们快速的情绪转变和情感表达的激烈程度。

饮食模式的改变

        孩子可能表现为显著的厌食或者暴饮暴食。不要冲动地把这些判断为孩子应对压力或者失落感的自然反应的一部分。如果孩子的饮食没有随时间变化恢复正常,体重开始显著增加或减少,那么就应该带孩子去咨询医生或者心理健康治疗者。

无法和别人分开

        难以面对离别是经历丧亲之痛的正常反应。如果这种情况超过六个月以上并且伴随焦躁、恐惧,闹脾气等状况,则需要注意。

学校表现的改变

        最初,儿童在学校的注意力会受到丧亲之痛的影响。如果随时间的推移,他们还不能重新专注于学业,就是该寻求帮助探索难题的时候了。这可以通过让老师比较死亡事件发生前后孩子的成绩给予证实。


一天又这么滴过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父母必读 ( 京ICP备06011946号-1 京ICP证100913号 )  

GMT+8, 2024-6-2 07:37 , Processed in 0.02750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