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连载】爱暴力:献给那些在爱中挣扎的孩子及父母们

发布者: ciiwii | 发布时间: 2013-7-5 20:00| 查看数: 14369| 评论数: 102|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ciiwii 发表于 2013-7-15 15:34:52
这样分分合合闹过无数次,每次都以喜宝缴械投降告终。慢慢地,喜宝也放弃了反抗。她每天下班准点回家,回家后就穿起睡衣,上网看电视剧,生活得平静如水。当她接近四十岁时,母亲终于开始为她的婚姻大事着急,开始求人帮她寻找适合的对象。但喜宝总是会以各种理由挑剔那些其实条件还不错的男性,并与母亲爆发了新一轮的大吵。喜宝指责母亲耽误了自己的幸福。
“你现在才给我找,你以前是在干吗?”
在这样的指责面前,母亲哑口无言。那时的母亲,在喜宝面前,已经脆弱得不堪一击。
ciiwii 发表于 2013-7-15 15:36:24
喜宝说:“看着她那可怜的样子,我其实很心痛,但心痛的同时,有种报复的快乐。”
我问:“你认为你在报复母亲?你用什么报复?”
喜宝答:“妈妈不让我获得幸福,让我陪伴在她的痛苦里,我就这样做给她看。”
这样痛苦地纠结中,母亲被确认罹患癌症。喜宝辞了职,在医院里悉心照顾母亲。母女俩的关系好像回到了最初、最好、相依为命的阶段。
喜宝说:“那段时间,我最害怕的,就是失去母亲。虽然她给我带来了很多痛苦,但我已经不能没有这些痛苦。否则,我的一生就变得毫无意义。”
ciiwii 发表于 2013-7-15 15:37:17
尽管如此,母亲的生命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尽头。去世前,母亲对喜宝说:“女儿,我对不起你,是我让你这辈子变得如此孤独,我错了,我爱你。”
喜宝对我一字一句地重复这句话,说完号啕大哭。
她说:“也许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等着妈妈的这句道歉,但它来得太晚了。我这一生已经虚度。我想用自己的痛苦惩罚她,我成功了,可是我知道我错了。”
ciiwii 发表于 2013-7-15 15:38:05
王薇的人生,与喜宝有几分相似。
她们的人生中,都摆脱不掉一个巨大的符号——母亲。
母亲为她们付出了一切,却在更长的时间里,束缚着她们的人生。
只不过,被束缚的她们,有的软弱,有的反抗激烈一些罢了。
她们看似长大成人,看似可以独立生活,但在心理上始终未真正独立。
有一句话,看似疼爱,但其实也是诅咒——在妈妈心里,你们永远是孩子。
ciiwii 发表于 2013-7-15 15:38:49
在心理动力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成长意味着背叛。
在论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时,我们把“背叛”换成“分离”。
我们生下来,原本应该忠实于父母,与父母一体。但是随着成长,我们逐步从行为的独立,演化到心灵的独立。而心灵的独立,最终意味着我们要远离父母的管理和控制,远离他们的生活。
作为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会独立。独立的进程,是在我们一两岁、自我意识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开始了。然而独立从一开始就会伴随着无尽的疼痛,甚至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
喜宝和王薇,都经历了这种独立过程被从中截断的痛苦。
阻碍她们获得独立的,不是外界的打击或侵占,而是“爱”。
ciiwii 发表于 2013-7-15 15:39:22
因为相信、认同父母对自己做出的牺牲,所以孩子不敢怀疑父母要求的正当性。当他们违逆父母的要求时,他们会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
反应的第一层次:背叛的自罪感。
如果王薇离开了妈妈的生活而开创自己的人生,在妈妈思想的灌输下,她自己也已经认为这就是一种无耻的背叛。所以,为了妈妈的无私奉献和爱,她不能做出这样的背叛。
反应的第二层次:潜意识的报复。
现实生活中的服从与内心真实自我的不甘,二者强烈的冲突,将对限制自我渴望的那股力量产生埋怨,甚至仇恨,却不知如何挣脱。报复的潜意识动机由此而生:既然你不允许我幸福,那么我就通过让自己更痛苦,来让你彻底地失望。
ciiwii 发表于 2013-7-15 15:40:49
深层心理学中,称这种心理防御轨迹为“投射认同”(Kernberg,1975)。这种消极的投射认同,只会将父母与自己,都继续锁死在痛苦与压抑中。
一位女儿带着爸爸妈妈来我的咨询室里咨询。
求助者是女儿的母亲,家人说,她患了抑郁症。
这位女儿的父亲刚刚退休一年,因为未能顺利接受退休,而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去了距家不远的另外一个城市。他们在那个城市也有自己的房产。女儿也在这一年远嫁北京,离开了父母。
母亲多年来一直在盼望着丈夫退休、女儿成家,这样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然而,生活的现状和她期待的相差太远。于是母亲渐渐地神情落寞,最终患了抑郁症。
ciiwii 发表于 2013-7-15 15:41:54
表面上看,母亲患病的原因,是无法接受家庭成员的变化(因为那些变化并不符合自己的情感期待)。
但从深层心理学分析,这位母亲的抑郁状态和情感依赖有着很大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原本母亲已经过了很多年自己退休的生活,已经建立了自己在个人状态下平静生活的平衡,即便丈夫退休和女儿结婚对她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也不足以打破她的平衡状态。
这位母亲在治疗过程中对我说了一句话:“如果不是我今天病了,他们还都是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生活,根本没人关心我,没人在乎我!我倒要看看他们是不是连我死活都不管!”
她的潜意识动机在这句话当中表露得一览无余。
母亲患抑郁症并不是装的,但她的抑郁也的确是她获得情感的一种手段。初患病的母亲感受到自己丈夫、女儿更多的情感投注,于是她逐步加深了自己的症状体现。
ciiwii 发表于 2013-7-15 15:42:39
在心理学当中,每一个心理疾病症状背后都是会有获得的,我们称之为“附带获益”。
如果说这位母亲是一名依赖者,那么她的丈夫、女儿就是被依赖者。
在我对父亲、女儿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两个人对母亲的病患也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丈夫对妻子生病表现的状态原本应是焦急、恐惧、无助,我却从他的神态和表述中看到了更多的情绪,其中一个很主要的情绪是兴奋。
我对此有一些不理解。询问之后,他很坦诚地告诉我,妻子生病的确让他有兴奋的感觉,因为他每天不用再烦恼自己退休时的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也不用面对自己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后的那种失落情绪。每天他在网上查一些有关抑郁的资料,带着妻子奔波在他从网上查到的很多真有名的和伪有名的心理治疗机构当中。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如此被需要过,虽然他为妻子患病的事情生气,但他感到自己因为退休而产生的苦恼情绪消失了。
ciiwii 发表于 2013-7-15 15:43:21
女儿对母亲生病的看法也很有意思。
我对女儿说:“我从你对妈妈的态度当中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情绪,就是夸张的关怀。这种夸张好像并不来源于你对母亲健康的担心,更多的好像是一种表演,是为了表现紧张而紧张。”
女儿对此也并不避讳。她说,自己很感谢母亲的这次患病。原来,女儿选择的结婚对象是与母亲的心愿相悖的,女儿对这件事其实有很深的愧疚。她觉得自己辜负了妈妈的期待,也伤害了妈妈的情感。而当妈妈生病的事情出现后,她感到上天给了她一个偿还的机会。所以她会放下新婚丈夫,陪伴母亲辗转于不同的心理治疗机构。在陪伴母亲看病的过程中,她觉得自己内心的愧疚感在逐渐地减少。
如果说,母亲潜意识中对家人情感的依赖造成了她自己的抑郁状态,那么丈夫、女儿在这种依赖中获得的情感满足就成为母亲抑郁状态日趋严重的推动力。
依赖与被依赖,从来都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

Archiver|手机版|父母必读 ( 京ICP备06011946号-1 京ICP证100913号 )  

GMT+8, 2024-5-1 04:02 , Processed in 0.027714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