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注册  找回密码

聪明媳妇,“改造”出懂营养的婆婆

2016-8-15 22:58| 发布者: 琪琪| 查看: 2223| 评论: 0|原作者: 罗晨|来自: 《父母必读》杂志

摘要: 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念,讲大道理或者强迫对方改变,都不是聪明的做法。最重要的是了解对方,之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制定出一套智慧策略。这招儿用在“改造”婆婆身上,最有效! ...


文/罗晨

 

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念,讲大道理或者强迫对方改变,都不是聪明的做法。最重要的是了解对方,之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制定出一套智慧策略。这招儿用在“改造”婆婆身上,最有效!

 

和中国的很多家庭一样,在我生完宝宝之后,婆婆前来帮忙。尽管婆婆勤劳善良,但在很多生活习惯和育儿理念上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最大的冲突还是在吃这个问题上。因为我的专业是食品营养,所以对膳食均衡与合理搭配比较关注。但作为家中主厨的婆婆沿用的还是几十年的老经验。如何才能让婆婆也接受科学的营养理念呢,还真是让我费了不少心思。

 

一波三折的限盐计划

 

众所周知,按照新的营养理论,控盐与限盐应该是中国家庭日常饮食中的重中之重。但对于我那生于山东长于山东的婆婆来说,咸是菜好吃的重要标志。先不说盐的使用量,单是每道菜既有盐、酱油,时不时还加点自己晒的小虾皮的做菜方式,就足以让我每顿饭都吃得心惊胆颤。

 

本来我不爱给婆婆提建议,就是怕她多心。但是每天吃着那么咸的菜,既担心全家人的健康,也担心我正在给宝宝喂的奶都不健康了,于是我非常委婉地提醒婆婆做菜少放盐。婆婆虽然没说什么,但是很快,做菜这件事让她变得诚惶诚恐,恨不得随时让我品尝,生怕放多了盐我不高兴。得,她还是把限盐这件事看成了是我的特殊需求。

 

于是,我去动员老公,希望他能跟婆婆好好沟通,告诉婆婆少吃盐是为了大家的健康。结果老公这个山东汉子也是“直肠子”,直接给婆婆下命令:“妈,以后咱家吃盐要控制。专家说了,每天每个人不能超过6克盐,一家人就是24克,按25克算吧,一个月就是750克。以后咱家一个月不准超过一瓶酱油一袋盐啊!”婆婆从此更晕了,做顿饭“亚历山大”,差点犯了高血压。

 

终于,我开始意识到,婆媳关系难处,不在于双方是什么“天生的敌人”,而在于成长背景、生活习惯有如此大的差异。于是我给婆婆讲解了为什么要限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她的高血压考虑,是为了让公公和他儿子的身体更健康考虑。婆婆虽然还是似懂非懂,但她很快明白了这事不是儿媳妇在使小性子,而是切切实实为了全家人的健康,也完全符合她一直有的“自己健健康康,不给儿女添麻烦”的初衷。

 

为了方便婆婆限盐,我在厨房配置了限盐勺和厨房秤,带着婆婆一起称量了5克、10克食盐的量,让婆婆能简单、方便地控制每餐的用盐量,不用再纠结于那些把她弄晕的数字了。

“改造”计划,自然是让我收获最多:不仅多了一位既懂营养又有耐心的婆婆帮我照顾孩子,更奠定了我与婆婆之间良好的信任基础。其实我们的生活里,几乎事事都要与健康和营养扯上关系,有了这份信任,我和婆婆的沟通变得更加通畅,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一起使劲,让孩子和家人更健康。

 

编辑点评:从“我需要”到“你需要”

首先,立场的转换,会直接影响到说服的效果。在沟通中,想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念,一定要学会转变一种思维模式,就是从“我需要”到“你需要”。比如例子中的这位儿媳妇在第一次与婆婆沟通限盐这件事时,就让婆婆误会为这事只是儿媳妇一个人的需要。幸好聪明的儿媳妇很快就反应过来,采取了转换立场的战术,站在和婆婆一样的立场上,把这件事巧妙地变成了婆婆的需要——她希望儿子和老伴健康,希望自己少得病,不给儿女添麻烦,所以“改造”计划就进行得顺利多了。

 

另外,很多时候我们都提倡在与婆婆的沟通中,借助老公的帮助会更顺畅。但是这个例子恰恰是个不成功的典型。可见,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所有的秘籍、招数都要因人而异。

最后,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给出具体的方法非常必要。在这个例子中,儿媳妇就为婆婆准备了实用的工具,让“改造”计划简单、易行。

 

夸出来的膳食均衡计划


婆婆一直生活在山东农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总觉得要多吃肉才能补身体,又心疼儿子,于是常常几顿饭都没有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主粮也都是精米白面,再配上大鱼大肉,这完全违背了我知道的营养学中配比均衡的膳食原则。怎么办呢?讲科学道理只能让婆婆觉得我是在以科学的名义“教训”她,这可不是维护良好婆媳关系的做法。

 

有一次,婆婆偶尔在白米饭里加了红薯一起蒸,我灵机一动,立即抓住机会强烈地表达了对她这一做法的肯定:“妈,红薯可是好东西!您这么做可太好了!您知道不,红薯是世卫组织推荐的健康食物的第一名呢!还是抗癌、防癌食物之首。以后您可以多做红薯,有利于全家的健康啊!”这席话的结果是婆婆从此以后特别爱在米饭中蒸红薯给大家吃,并且每次都给我一大块红薯,还不忘加上一句:“这是好东西,你多吃点。”

 

用这样称赞+讲解的方式,我逐渐引导婆婆开始平衡全家人的膳食结构,每天有菜有肉,经常有粗粮上桌,虽然婆婆还是偏爱多给儿子吃点“好的”,但至少和原来单一的膳食结构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事事不能强求完美,慢慢来吧!

 

编辑点评:赞美是战无不胜的“改造”法宝

赞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沟通法宝。无论沟通对象多么冷漠,无论当时的场景多么尴尬,恰到好处的赞美都能像一阵暖暖的春风,无孔不入地吹进对方的心坎里,为下一步的谈判或“改造”打下良好基础。赞美也是心理学上希望正强化某种行为最常用的手段,可以不动声色地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虽然例子中的这位儿媳妇是学营养的,但看得出来,她的高情商让自己在不经意间用好了心理学上的这一理论。

 

我们现在都非常注重赞美孩子,其实赞美家人,尤其是赞美老人更是非常重要的。老人日复一日地做着琐碎的家务,也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再去职场中获得价值感。如果我们能经常真诚地称赞他们,比如把孩子带健健康康,饭菜做得特别可口,东西买得物美价廉等,就能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帮他们提升自我价值感。这会使家庭气氛更加积极、友爱,也能给孩子树立起善于发现别人优点、习惯称赞别人的榜样。

 

分辨营养真科学和伪科学计划


本想趁热打铁接着“改造”婆婆的营养观念,没想到,婆婆很快就掉进了街边骗子的陷阱,买回了一堆营养保健品。据她说,人家不仅拿出了“专家”言论,还加了她的微信,给她转发了好几篇文章,大意无外乎是说老年人容易缺这缺那,吃了他们推荐的保健品后就万事无忧了。这事让我充分认识到了“科学是把双刃剑”这句话——我给婆婆“培训”的那些关于营养的科学知识让她产生了敬畏感,但同时又被一些披着科学外衣、断章取义的伪科学给骗了。

 

这次该咋办?我又陷入了困局。是我把婆婆引向相信科学之路的,现在又该如何提高婆婆鉴定“伪科学”的能力呢?

 

既然婆婆正在热衷于看微信,那就从微信下手吧!我先给婆婆的微信里添加了营养界中专业权威的公众号,并帮她开通了微博关注了范志红、王兴国、顾中一等这些真正靠谱营养专家,并时不时地将我筛选过的、值得看的营养文章转发到婆婆的微信上,包括一些专门辟谣的文章。没过多久,婆婆就开始质疑那些兜售保健品以及给她发微信的骗子和谣言了,并且还知道了例如“酸碱性体质”“食物相克”“清肺食物”等说法一律为假,连相当时髦的“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的说法她都略知一二,还自己开始会界定什么是伪科学的说法,比如知道凡是把保健品的功效说得太多、太全的一律为假。她也知道了如何去均衡饮食,于是,我家的大米饭里经常会有黑豆、小米、高粱、藜麦等粗粮,婆婆在给宝宝准备的饮食中,会刻意地数一数食物的颜色,如果觉得不够,就会再加上几样食材,真是越来越有营养师的范儿了!我看在眼里,心中窃喜。

 

编辑点评:用爱的初心和耐心引导

经常想起一句老话儿叫:“有理不在声高。”所以,在家庭沟通中,吼叫、争吵都是最无效的方式,不管是亲子教育,还是和老人之间的沟通。这个例子中,儿媳妇就用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反击方式——帮助老人通过看真正权威专家的言论,让伪科学不攻自破。其实,在任何人误入歧途或者钻了牛角尖的时候,生拉硬拽或者高声大喊都是很难成功“解救”的办法,指给对方看到更多的途径,让对方自己觉醒才是最好的引导方法。

 

这位儿媳妇做得还有一处非常到位的地方,就是能够“同理”老人,也就是感受到自己的婆婆不是因为老糊涂了或者爱贪小便宜才会被骗,正是因为相信了科学,才被那些打着科学旗号的骗子钻了空子,于是这位儿媳妇对老人毫无责备或者看不起的心理,完全是用耐心和爱心在帮助老人。有这样的初心,“改造”不成功都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父母必读 ( 京ICP备06011946号-1 京ICP证100913号 )  

GMT+8, 2024-4-18 09:48 , Processed in 0.0228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