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4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式接孩子”问题值得重视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金币
2259 枚
贡献
4 点
魅力
4930 ♂♀
精华
0
记录
0
日志
0
相册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40: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47100703.jpg
      近来,一些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一夜之间成为舆论的焦点,引发数亿中国人的强烈共鸣。从“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到家长扎堆校门口翘首盼孩子的“中国式接孩子”。不同的城市,相似的生活状态戳中国人共有的兴奋点。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网友纷纷跟帖“太形象了”、“同感”。10月20日,扬子晚报的一篇《“中国式接孩子”调查》又再次将聚光灯投向这个“中国特色”。

  “你拥我挤互不相让,校门口不亚于街头闹市”,“孩子和接送的家长几乎一对一”......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个“中国特色”?担心被拐、担心交通安全、担心孩子学坏……新闻中提到的这一系列“担心”,反映了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笔者认为,这些顾虑的背后是令人无奈的社会现实。第一,我国校车运营体系尚不完善,虽然国家从今秋开始实施严格的校车管理条例,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学生无校车可坐。出于对交通安全等问题的担心,家长无奈只得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第二,随着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421”家庭数量激增。独苗苗自然成为全家人的掌中宝。家长一方面心疼孩子,另一方面又迫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于是,孩子上学成了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头等大事。第三,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一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原则。可是,家门口没有好的学校,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花钱找关系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名校,然后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接送生涯。

  要解决“中国式接送”问题,恐怕比解决“中国式过马路”更复杂。交管部门可以通过合理调整信号灯的时长、增加红绿灯路口的执勤人员、制定相应的处罚规定等措施来减少乱过马路的现象。对于行人而言,按红绿灯过马路不仅对安全有利,也不是难事儿。可要让中国家长像西方发达国家家长那样,不接送孩子,恐怕三年五载都难以实现。中国现在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各种问题矛盾纠结在一起,一些地方领导忙于发展经济,没有耐心来研究解决这些对拉动GDP无效的差事。

  然而,教育是百年大计,地方政府要转变发展理念,重视“中国式接孩子”的问题。首先,相关部门要大力发展校车事业,增加校车经费投入,哪怕是停掉公车购置,也要买校车。此外,政府要加大对普通学校的倾斜力度,促进优质师资力量在学校间的合理配置和流动,缩小校际之间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的差距,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也能上到好学校。家长们也就不用横跨几个区,为接送孩子奔波,这样或许还能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



                                                             来源:光明网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父母必读 ( 京ICP备06011946号-1 京ICP证100913号 )  

GMT+8, 2024-5-19 13:25 , Processed in 0.02918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