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天才为什么没有“成功”

2012-2-23 16:18| 发布者: 辰辰| 查看: 5205| 评论: 0|原作者: 施建农

摘要: 施建农 少年班虽然没有为我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见得象当初创办时希望的那样,真正“多”“快”“好”“省”地让所有进入少年班的人都取得人们期望的成功,但科大在少年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方面确实为我国的 ...
问题

       凡事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科大少年班也一样。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人员,少年班这种形式只是各种超常教育形式中的一种形式。因此,我想在这里撇开少年班这种特殊形式,而就整体的“超常教育”谈谈自己认识到的当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超常教育的认识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要开展超常教育的问题。
       在很多人看来,“超常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把“天才”个体培养成“天才”人物。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实际上“超常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部分,是针对那些心理发展速度快又对教育有特殊需要的个体而创设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其目的是使这些在心理发展方面有特殊性的个体得到良好的发展。笔者曾在一篇题为“为什么要开展超常教育”文章中明确指出“超常教育实验班的真正目的在于为了给超常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机会。”
       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那意思就是要使每一个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呢?良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
       第二个问题是对人才培养的误解,也就是把超常教育看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唯一方式或最好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全民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不能说超常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其他形式的教育就不是。从概念上讲,“超常教育”是“针对超常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旨在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教育”的简称,而不是把常态儿童培养成超常儿童的所谓“超乎常规的教育”的简称。实际上,超常教育的目的应该很简单,就是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相应的教育是社会的责任,因此,开设超常班只是要尽到这个责任就可以。就象一个家长需要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受教育的机会一样是一种责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整个教育就是培养人才,培养能良好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才。超常教育也是要培养人才,是要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个体能成为适应良好并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三个问题是社会对成功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追求极至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异常。
每言成功,必指大富大贵如比尔·盖茨、李嘉诚,若邱吉尔、罗斯福,或大人大物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若毛泽东、斯大林。大谬矣!人人都需要成功,人人都应该成功,然而,成功并非只有大富大贵或大人大物。一个教师,能在3尺讲台上兢兢业业授课,每年能把自己的学生顺利地送出校门,或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高一级学府,算不算成功?一个工程师,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安心工作,高质量地为公司或企业设计新的产品,算不算成功?一个农民,能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种出高质量的农产品,不仅为社会提供了物质资料,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水平,算不算成功?实际上,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创造精神或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并有一个满意的个人生活方式就是成功。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来说,能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适应良好的个体,并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就算成功。
       第四个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太缺乏包容性。
       如果把创新看成是杰出人才的标志的话,那么“心理健康”与“创新”就显得十分矛盾。从统计上来说,“心理健康”就是要“正常”,也就是要和大多数人一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一个社会适应良好、易于与人相处、情绪稳定、有自制力等。而“创新”则要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显示,具有高创造力的人往往表现出“怪僻”、“孤傲”、“自负”、“脱离现实”、“荒诞”、“冲动”、“不好相处”、“偏激”、“缺乏责任心”等特征。若想成为一个有创新的心理健康之人,是不是太难了点。
       在美国,我曾参观过一些学校,也在班里听过各类学校的课,在他们的班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各种表现。这里的表现可不是规定的行为表现,而是自然的流露。例如,上数学课时,有的孩子可能在看小说,而另外的孩子可能会在电脑前上网,甚至有的学生还趴在桌子上写作业。当时我十分不解,因此与对方老师交流。对方的回答常常是,“如果他正在积极思考,至于什么姿势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这些内容对他来说已经没有问题了,他可以做他自己喜欢的事,只要不妨碍别人就行。”想想我们的课堂,仍有不少的学校要求孩子们在上课时把手放在后背。更不用说允许什么小动作了。难怪,中美学业成绩比较时,我们的孩子分数遥遥领先,而到了成年期,大家都在哀叹“创造力”不足。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太要求我们的孩子们“心理健康”了,太不能容忍“异常”行为了。很多超常儿童除了智力超常外,淘气捣蛋也是很“超常”的。这些孩子在普通的班级里常常被我们的老师们当成“另类”。为了为这些有“另类”表现的孩子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我们开设了超常儿童实验班。然而,在从事超常教育的老师中,有不少人本身对超常儿童的认识就不足,教育方式和方法根本就不适合用于超常儿童。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有更大的包容性。当社会的“心理健康”范围有足够大时,“超常”或“创新”才能变得自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父母必读 ( 京ICP备06011946号-1 京ICP证100913号 )  

GMT+8, 2024-5-6 06:05 , Processed in 0.02337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